【原文】 7.30 子曰:“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” 【译文】 孔子说:“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?只要我想达到仁,仁就来了。” 【评析】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,仁是人天生的本性,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,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,“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”这种认识的基础,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,要经过不懈的努力,就有可能达到仁。这里,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,有其重要意义。 【原文】 7.31 陈司败1问:“昭公2知礼乎?“孔子曰:“知礼。”孔子退,揖3巫马期4而进之曰:“吾闻君子不党5,君子亦党乎?君取6于吴,为同姓7,谓之吴孟子8。君而知礼,孰不知礼?”巫马期以告。子曰:“丘也幸,苟有过,人必知之。” 【注释】 2 司败:陈国主管司法的官,姓名不详,也有人说是齐国大夫,姓陈名司败。 2昭公:鲁国的君主,名惆,音chou,公元前541—前510年在位。“昭”是谥号。 3揖:做揖,行拱手礼。 4巫马期:姓巫马名施,字子期,孔子的学生,比孔子小30岁。 5党:偏袒、包庇的意思。 6取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