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弘毅去琅琊新港是为了公务,他需要带队押解一批犯人到琅琊新港去做苦役。 一般情况下,这种押解犯人的工作是用不着他一个五品大员来干的,只是这次情况特殊,这批犯人的数量比较大,且他们的目的地又是皇帝相当重视的琅琊新港的工地,故而每到一处,都是由当地的武官来交接护送。 在过去的两三年间,朝中大佬们因为琅琊港的兴建问题一直掐个不停:支持者认为海运成本低廉且促进商贸,该建;反对者说如今南方沿海因为通商得利容易,沿海居民每每荒废了田地,鲁地乃北方粮食主产区,有个能停近海船的小港足够了,万不可修深港,修了深港,远途的大船停靠的多了,生意好做,只怕百姓浮躁,会像南方那些地方的百姓一样把田地荒废了;更有保守派更进一步,直接便跳出来大喊着“海禁海禁”,坚持农业乃国之根本,商人是乱之根苗,恨不得把原有的港口都拿土填了种地才妙。 当然,其实最关键的问题还是钱,建设一个港口,显然光凭沂州本地的那点税收银子是不够的,而且这种大型海港的修建显然不是只为当地服务的,这种大型港口起码能辐射出去上千里。这种情况下朝廷是一定要有表示的。而这种往地方上砸钱的事情,无论多利国利民,京官们也甚少欢迎的——尤其户部的一把手更是一听这个话题立刻往保守派怀里扑:不扑不行啊,国库这东西...